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誤區(qū)
2012-5-27 00:00
|
發(fā)布者:
admin|
查看:
2880
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誤區(qū)
“天津市楊村一中心理輔導老師周玉波日前對本市初。高中階段的528名在校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只有9.85%的學生選擇了“當你有煩惱與憂愁時,找父母談心”一欄,而且大部分是女生。這一數(shù)據(jù)也恰恰說明了中學生心理對父母所產生的距離和不信任。造成這種距離和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中學生強烈的“心理斷乳”傾向外,不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和傳統(tǒng)的家長專制作風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幾年前,中美日三國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曾聯(lián)合做過一項調查,比較三國父母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調查結果顯示,美日兩國的學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名必有一位父親或母親,而中國的上千名學生在回答自己所推崇的榜樣問題時,大多數(shù)學生把父母排除在前六名之外。三國調查得出一個結論是,中國的父母家庭教育并不成功,這一結論怕是讓中國的父母們夠傷心的、美:“放”,中:“管”。
分析上述結果,可能家庭教育出現(xiàn)誤區(qū)是重要的原因。
1.管理不得法:
(1)當子女高效率按時完成作業(yè)時,被家長要求加做另外新作業(yè)。養(yǎng)成子女低效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2)作業(yè)或考試不好、貪玩等被罰做作業(yè),造成子女對學習的反感和抵觸,進一步發(fā)展為厭學;
(3)看不得子女要,嘮叨不完,造成父母教育失靈。要知道玩耍和交往也是一種學習,而且對于少年兒童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
(4)不管子女考試成績如何,都要求子女總結不足,找出差距,而忽略總結成功的經驗,造成子女永遠沒有成功感,永遠沒有現(xiàn)實目標的這一天。優(yōu)生是表揚出來的,差生是批評出來的。
(5)互相抱怨。孩子出了問題,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長抱怨老師,甚至抱怨孩子。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在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guī)律是這樣的:事情辦的漂亮,歸因自己聰明能干有水平;出了問題,歸因他人不好或環(huán)境有問題。無數(shù)實例證明:父母是決定孩子命運最重要的人。當我們能抱著“孩子教育,我的責任。我改變了,孩子一定會改變”的態(tài)度去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問題好解決了。因此,有人說,問題留給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聰明的人找方法去解決。
2.觀念跟不上教育的發(fā)展:
(1)錯誤理解素質教育就是子女要有文藝、體育才能。“其實素質教育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教育。
(2)盲目下結論,消極暗示阻礙子女成長!拔业男『⒕褪遣恍小,“我的小孩就是有點笨”,“我的小孩基礎就是差”,“我的小孩就不是讀書的料”等等消極暗示語哪怕在小孩面前出現(xiàn)一次,小孩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行”!氨盔B先飛”這種教育小孩只能接受到“笨”的信息,他不可能先飛。
(3)“我的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馬虎”
據(jù)心理學家調查表明,絕大多數(shù)孩子先天智力差別并不大,但一個人潛在的智力水平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動下才能充分得以發(fā)揮和實現(xiàn)。
親朋好友和自己經常表揚子女“聰明”,結果小孩心理產生優(yōu)越感,不刻苦,受不了成績下降等挫折打擊。應該經常表揚小孩刻苦努力,學習習慣好等才換來優(yōu)異的成績。
(4)“瞧人家某某孩子學得多好!”之類的不確切“榜樣”激勵語不但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易使小孩產生逆反心理!鞍駱印奔畈坏繕艘鞔_,而且“榜樣”的行為也一定要具體。最好的“榜樣”就是小孩自己,最好的比較就是小孩的現(xiàn)在與以前相比,充分肯定他的進步,哪怕是一點很小的進步。
(5)忽視特點,盲目跟從,缺乏對子女的信心。經常以自己小孩之短,比其他小孩之長,滅自己小孩的威風,長他人小孩的志氣。忽視了自己小孩的特點和特長,盲目學習其他小孩的行為方式,特別嚴重的是首先對自己的小孩失去了信心,成功的家庭始終對自己的小孩充滿信心,家長自己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真正對孩子抱有信心,善于發(fā)現(xiàn)并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和潛質。
(6)限制性信息太多。我們發(fā)現(xiàn),家長對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許、不可以、不應該等命令語言。這些帶“不”字的命令好像許多條條框框在禁捆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根據(jù)調查初中學生中有34%的學生想離家出走。兩個初一男生扒火車離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錢花光了。當父母找到他們時,以為他們一定很想家,沒想到,他們說如果撿到能賣的東西,還不想回家。中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像木偶一樣任人擺布,他們要求被尊重。因此,對孩子要寬容,給孩子嘗試犯錯誤的機會,也給孩子嘗試成功的體驗。給孩子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成長。而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 3.教育方式出現(xiàn)“四多四少四過分”誤區(qū)
(1)滿足物質多,灌輸精神少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眾多家長的共識。這類家長往往希望把自己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加倍地補償回來,于是,對孩子的物質要求總是盡量滿足。但是,他們在平時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各種好的精神的灌輸,如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等。
(2)關心身體多,關注心理少
在家里,孩子沒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禁錮著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孩子因伯父母吵罵,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心理煩悶、學習困難、與同學老師間發(fā)生矛盾,都不敢向父母坦言,于是就把它們通通埋藏在心底,逐漸變得孤僻、古怪、自私。
(3)創(chuàng)設順境多,逆境鍛煉少
孩子很少經歷生活中的風風吹雨打,更不用說遭遇“磨難”了,結果,孩子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一遇到丁點挫折使承受不了,缺乏勇氣去面對困難,缺少信心去戰(zhàn)勝困難。
(4)關注孩子個體多,關心群體活動少
孩子回家家長詢問都是小孩本人怎么樣?很少問及班上的學風、班風、同學關系等。無形中給了孩子錯誤導向,孩子不能很好的養(yǎng)成人際交往和關心他人的習慣。
(5)過分的愛,已經使這一代不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關心,什么是感謝。
(6)過分的關照,使孩子失去了獨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親培養(yǎng)出不能干的孩子。
鄭板橋臨死的時候、讓兒子給他做饅頭。并給兒子留下一句話:倘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值得我們借鑒。
(7)過分的干涉,使得孩子無所適從。
(8)過分的嚴厲,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們是否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再踢球就打斷你的腿!你真采你
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試能考前三名,你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系……”正是這些話才使得徐力,一個17歲的好學生,拿起榔頭砸向了母親。
上述家庭教育誤區(qū)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共同商討。